昨天早上雲林的鄉親來到立法院開記者會,討論最近中南部淹大水,雲林農損嚴重。在極端氣候這件事情,海島台灣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,但都市人常常無感。我在雲林常聽到當地告訴我;連年高溫、旱澇交替,海岸線倒退,珊瑚白化,特別是農漁產的損失,像是文蛤、牡蠣變小、蜂蜜歉收、稻米不結穗、花生變小顆或空包彈…等。看著青農細數著農產品泡在水裡,太陽曬後,全部爛掉的畫面,令人感到既心酸又不捨。
下午我來到雲林科技大學拜訪數位媒體系的張文山教授,一個從都市到雲林科技大學任教的老師,他說;到底地方居民關注甚麼?渴望改變些甚麼?為了凝聚在地資源,他成立「竹巢學堂」,不要看「欠缺的」,看到「還在的」。
我們彼此分享永續報告書在政黨與大學的社會價值,他提倡「大學社會責任」,「社會責任實踐計畫(USR)」,地方創生不是用講的,也不是用寫的,是居民主動求變,在地方自然生長出來的。
張老師帶著學生實作,產官學理念;持續一件自己認同的事情超過十年以上,那就是信念,舉辦「光點小聚」重新讓竹山小鎮活起來。我們一起規畫著未來在樂頑的「百工茶聚」,將有一個結合在地產業,年輕學子,與百工百業聚在一起,共同討論在地文化,在地發展,讓更多元的可能持續的發展。
張教授告訴我地方創生的定義:
沒有文憑,就靠能力;沒有能力,就靠熱情!
沒有熱情,就靠自律;沒有自律,也還有骨氣!